此页面需要javascript支持,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全国贫困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情况调查和分析

来源:微信公众号|2017-10-16

高茂林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种植业中异军突起,食用菌因为品种多样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等特点,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追捧。

        “十二五”时期,全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东菇西移”以及区域与市场的初步调整和分工。“十三五”伊始,中央部署了“五个一批”的扶贫攻坚战略,其中强调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各地不约而同地抓住了食用菌生产“短、平、快”的特点,将其当作优势特色的典型大力推广。在各地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力量的推动下,龙头企业热情高涨,食用菌发展热火朝天,新工厂和新菇棚恍如一阵春风之后灿烂盛开,随之,一大批农户就地成为了新“菇农”。

        各地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兵器,是经过大量市场调研之后作出的慎重决策。广大农户作为多年被扶持的老“运动员”,已经历经了多年的市场洗礼,一致看好食用菌产业,确实是寄予了希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任务下,食用菌产业扶贫的路线图需要精心设计、精准对接,不允许有丝毫闪失或脱轨。

        基于此,有必要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工作、对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一个分析,以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稳步推进工作,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各地的主要做法

     (一)部分省(区、市)的政策与措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2016年4月印发了《关于吉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东部积极发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和休闲旅游、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特色型种植业。” 2016年下拨专项扶贫资金8.4亿元,支持东部片区开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支持西部发展省级棚膜蔬菜等园艺特产业项目和杂粮、杂豆等农特产品,力争做到“村村有产业、有合作社,户户有项目”。《吉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要求,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优化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建设一批设施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品种植基地。东部地区重点引导带动贫困户开展天麻、贝母等中药材,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省农业部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食(药)用菌规模达到40亿袋,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实现140亿元以上,分别比2013年增长90%、1.3倍和1.5倍以上。

        贵州省将食用菌列为七大扶贫产业攻坚战和五大优势产业的首位,计划用三年(2017年——2019年)的时间,力争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40万亩(40亿棒),产量达到24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脱贫;重点打造50个产业重点县,构建五大产业带。同时,启动发展农业大数据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旨在利用大数据助力大扶贫,聚焦食用菌、茶叶、蔬菜、生态家禽和中药材5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贫困县与对口帮扶城市产销对接和农产品“泉涌”提供数据基础,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河北省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把食用菌作为重要新兴产业和扶贫主导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专门意见,整合资金达15.2亿元,初步构建了“一带三区”产业布局。着力建设太行山和燕山木腐菌产业带、张承坝上高原错季产区、环京津名特优食用菌产区、冀中南平原作物秸秆转化草腐产业,建成平泉卧龙、阜平天生桥等30多个产业聚集区,1万亩以上食用菌大县达到8个。其中,平泉县6万多亩,总产超50万吨,成为当地惠及农民最广、带动增收显著、社会影响最大的特色主导产业。《河北省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以10个万亩食用菌大县和20个千亩以上规模化园区为抓手,突出香菇等特色主导品种,加快建设太行山燕山食用菌产业带。

        广西54个贫困县中,开展食用菌生产的县有53个,生产面积达3276.18万平方米,预计鲜菇产量17.44万吨,产值21.59亿元。2016年度广西食用菌从业者人均收入2.3万元,比2005年度增加1.85万元,翻了四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食用菌生产在广西54个贫困县实现了100%全覆盖,开展食用菌生产的贫困户人均收入约5000元,体现了良好的产业效应。不仅如此,优势区域雏形呈现,超万吨大县达到29个。广西初步形成了双孢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秀珍菇等食用菌、草菇等中高温菇生产六大优势特色产区,产业逐步向资源优势区域集聚,生产大县稳定在30个左右,2015年度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县(市、区)有35个,产量超1万吨的29个,产值超1亿元的27个。一批食用菌产品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实现了零突破,先后有20多个食用菌产品通过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及产地认定。

        《黑龙江省产业扶贫规划(2016-2020年)》强调了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带动脱贫。坚持效益优先,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支持贫困村建设节能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农业设施,以蔬菜、瓜果、食用菌等设施化、规模化生产为重点,打造一批设施生产专业村、生产基地。对于贫困地区蔬菜生产专业村、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食用菌生产和就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安排标准化设施农业项目。依托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浆果、北药、山特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和沙产业、碳汇林项目建设,以短养长,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与资源保护“双赢”。 省政府综合考虑全省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围绕中部平原精品农业区、辽北粮油和畜牧业区、辽东林业和特色农业区、辽西畜牧和设施农业区、沿海水产粮食果蔬农业区等五大区域布局,确定了粮食、油料、食用菌等16项精准脱贫特色产业。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加快推进生猪、食用菌等10大重点产业发展,到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其中10大重点产业的农业增加值达2200亿元,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1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直接来自10大重点产业的收入达5000元左右。

        《江西省 “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明确,产业扶贫重点任务中,蔬菜产业的产业布局要积极融入环南昌优势产区、乐平优势产区、上饶优势产区、九江优势产区、萍宜新优势产区、鹰抚优势产区、赣州优势产区、永丰优势产区等八个优势蔬菜产区,以及白莲产区、食用菌产区、山药产区、水生蔬菜产区、西甜瓜产区五个特色蔬菜产区。

        (二)部分地(市)的政策与措施

        陕南秦巴山区。香菇产区主要包含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全境,以及宝鸡市凤县、太白、眉县等部分山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区域内,存在污染隐患的工业项目几乎都被关停,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重视与落实,确保了本区域发展有机绿色食用菌产业的先决优势。

        陕南各地市政府均把食用菌产业列为特色优势产业或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给予了多项扶持政策。商洛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大力发展核桃、香菇、木耳等商洛特色农业“八大件”。各级政府把香菇生产列为设施蔬菜的主要内容,每亩补助4000元,同时把发展香菇生产列为重点项目给予资助。安康市政府将食用菌产业纳入10万亩蔬菜设施工程计划项目,并将之列为安康市精准扶贫攻坚计划重要发展产业,同时,食用菌产业被纳入安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八大产业中五个重点产业之一,享有这些产业对应的政策扶持条件。

        陕南秦巴山区三地市按照“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推广先进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标准化推进,培育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香菇产业持续发展。为了使香菇生产持续、高效优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紧紧抓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香菇集约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目前,三地市组建香菇专业合作社和公司200多个,省、市级科技示范园数十个,购置拌料、装袋自动化生产线20多套。从2012年开始,整体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实现了香菇生产第三次升级。

        商洛市近五年全市香菇种植规模:2012年1亿袋,2013年1.2亿袋,2014年1.2亿袋,2015年1.3亿袋,2016年1.38亿袋。安康市“十二五”期间,每年维持在8000万袋左右,香菇鲜品年总产量约为9.6万吨,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汉中市香菇是仅次于黑木耳的第二大食用菌产业,2015年香菇总产量统计为18040吨。其中宁强、西乡、略阳是规模最大的三个县区。

        陕西省的关中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的香菇产业发展历程和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渭北的合阳、韩城、白水、澄城、蒲城、富平、洛川、彬县、千阳等地开始推广利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代料香菇(花菇)技术,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以合阳县甘井镇为例,该镇确定的主导产业为苹果,特色产业为香菇,目前,全镇共有五个香菇种植村,成立了六个专业合作社,年制袋量达300万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渭北香菇专业镇。陕北的靖边、榆阳区、安塞、宝塔区开始引进代料香菇栽培技术,也形成了一些香菇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贵州黟西南州、遵义、毕节和铜仁等市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遵义市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用三年的时间,8县3区市齐动员,力争全市食用菌种植达3.6亿棒(万亩),产量21万吨,产值30亿。发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羊肚菌、猴头菇、竹荪、茶树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双孢菇等食用菌,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全市食用菌产业三年累计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 

        四川巴中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明确,以连片扶贫开发区域及贫困村为重点,新建2万亩茶叶、2万亩巴药、0.4万亩食用菌。扩规提质发展特色种植业。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银耳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支持“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及“巴中云顶”“通江银耳”。

        广元市2016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67亿棒(袋),产量达3.6万吨,产值达25.81亿元。2017年全市预计发展各种食用菌3.7亿棒(袋),产量可望达3.65万吨,其中贫困村中规划发展750万棒(袋)。在现有原料林充足的情况下,若在贫困村中人均发展2500棒(袋),户均发展10000棒(袋)木耳或香菇,将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人民币,户均年增收15000余元人民币。广元市木质料食用菌总产量将超过2.8万袋,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带动上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吉林省延边州“八山一水半草半田”,多山少地,无霜期短,农业发展受到局限。全省共有8个国定贫困县,其中,延边州占4个: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和龙井市。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下,黑木耳成为延边产业脱贫的突破口。当地农民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踏上了脱贫“淘金”的致富路。遍布全州的103个木耳标准化基地依靠专职的技术人员,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吸引农户的加入。这些基地承担了“周年生产技术”“小孔单片栽培示范技术”“立体吊袋栽培技术”“秸秆代替木屑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任务达百项之多。通过基地所形成的规模化“集中生产、集中管理”,为新技术的推广和大面积普及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和扶贫的有机结合。

        (三)众多县(市)、乡(镇)和村庄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湖北省南漳县地处秦巴山系的东缘,林木资源丰富,海拔差异大,适宜绝大多数食用菌品种生长。素有“南(南漳)菇保(保康)耳”的美誉。目前,12个镇区281个行政村114375户,15000多户涉足食用菌生产,已发展为年产值达16.5亿元的“小菌大产业”。以香菇为主,面向市场需求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加工出口发展加快,年生产加工优质香菇2万,年出口加工能力5.8亿元。2017年预计生产加工出口食用菌4.5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近一半,实现税收约2000万元。香菇、木耳等产品远销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房县依托丰富的耳菇林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八大产业之一,逐渐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首选产业,“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品牌响,市场发育完善,龙头企业多,产业链长,服务体系健全,袋料食用菌已成为该县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的成熟产业。2015年该县椴木食用菌达10万架,袋料食用菌突破2000万袋,预计可年产食用菌1.6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食用菌产业“园区+”扶贫模式成效显著,在食用菌产业拉动下,有的村庄利用山林资源向园区供应菌材,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就近打工1万多人次。

        内蒙古武川县2015年发展食用菌大棚共有3348棚(半亩大),涉及六个乡(镇),十个村委会,受益农民4千户,受益农民1万人。食用菌主要产品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鸡腿菇等品种,主打产品为滑子菇、木耳、香菇。注册了“塞上蒙菇”、“阴山蒙菇”商标。2016年,新建食用菌大棚3500个,新建菌棒生产线5条,建设速冻、保险库一座,实现食用菌罐头和食用菌休闲食品上市销售。规划到2017年底,全县食用菌厚牆体温室大棚达到10000棚,建成菌棒生产线10条,食用菌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安排农村剩馀劳动力50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0户以上,建成品牌自主、质量安全、销售畅通的北方食用菌大县。

        黑龙江省汤原县积极发展木耳产业扶贫项目,建立了“两户用一棚,一棚带两户,一棚扶两户”的扶贫联结机制,放大“企业+基地+农户”的牵动辐射效应。5年来,共投入资金2.65亿元,建成了集食用菌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亮子奔腾公司出售木耳菌包时,对贫困户每包优惠0.2元,每年共计让利50多万元。波巴布公司制定了为贫困户赊销木耳菌包,收购时高于市场价10%回收木耳的扶贫措施,带动3750户农户创业,解决了包括贫困农民4200人在内的6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全县农民种植黑木耳年纯收入1.2亿元,每年农民在基地打工收入7500万元,年增收合计1.95亿元。仅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1180元。

        辽宁省清原县,已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以新一轮发展热潮朝着北方食用菌生产强县迈进。目前,发展总量达到5000万袋。建成60万袋以上食用菌专业村34个,专业户2500多户,家庭农场3家;发展50亩以上食用菌小区50余处,成立食用菌合作社30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600多人;食用菌年产量预计可达5万吨,产值5亿元,项目区内菇农人均增收2万元。初步形成6个中部乡镇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食用菌菌包厂12家,食用菌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量1600吨,年产值3200万元;现有食用菌技术人员600多人,经纪人80人。

        甘肃省民乐县连续5年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1号文件,并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聘请专业技术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真金白银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引领和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县食用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老式土棚到层架式大棚再到工厂化大棚,从单一的双孢菇到姬菇、香菇、银耳、木耳等等,经过不断摸索,食用菌种植的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品种越来越繁多,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目前全县共建成食用菌大棚3182座、工厂化食用菌大棚94栋,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民人数达到8000多人,全县食用菌年产值可达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

        陕西省西乡县新建13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园,积极引进培育16家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累计投入专项和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建成上百家食用菌生产集中示范点,相继涌现出上千个种植大小户,拉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菇棚3000余亩;年产食用菌近4000万袋,产量达4万吨左右,实现利润突破亿元,带动8000余人脱贫致富。

        山西省交口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点带面,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县农民脱贫增收奔小康的扶贫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全县7个乡镇共种植香菇为主的食用菌930多万棒,发展食用菌基地30个,涉及30个村、24个合作社,整个产业链带动1000余户农户参与,吸纳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全年生产各类菇900万公斤左右,实现效益8000多万元,从业农民户均收入2-3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政府通过菌棒补贴、基础设施(棚室、冷库、烘干设备等)补助、金融贷款、技术服务、品牌认证补贴、开拓市场扶持、带动榜样奖补等扶持政策对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扶持。企业(合作社)集中建设基地或园区,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集中制作菌棒,集中建设菌棚,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统一收购销售。贫困户从园区或基地认领菌棚和菌棒进行管理出菇,销售后扣除菌棒投入成本与企业合理分配利润,企业对贫困户实行保底扶持。2017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突破1500万棒力争达到2000万棒,每个乡镇重点培育食用菌产业扶贫典型示范村2个以上。积极发展食用菌示范村达到50个,带动农户2500户,贫困户1500户。

        政府给予香菇菌棒18*55规格每棒补助2元,15*55规格的每棒补助1.75元;平菇每棒补助1.5元;其它类参照香菇菌棒折合,为了保证带动面,明确个户种植可享受政策规模3万棒以内;本地企业、合作社以基地形式自养的,30万棒以内可享受政策补助。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或代养的,可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出菇棚同等补贴政策,及上架棚补助50元/平米,地栽棚补助25元/平米;同时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贫困户建棚补助根据面积由最高每户6千元提高到1万元。外来企业带动贫困户种植或代养的不受数量限制。

        河北省阜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一号”富民产业培育,探索出一条“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真正让小蘑菇为广大贫困群众撑起了脱贫大“伞”。目前,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覆盖13个乡镇96个行政村,培育8家龙头企业,建成百亩以上园区54个,出菇棚4000余栋,辐射带动农户8650余户,其中贫困户3200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根据规划,到2018年底,全县13个乡镇香菇栽培面积达到3.2万亩,栽培种植总量达到5亿棒,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建立起完善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步入全国食用菌产业十强县,辐射带动全县3.2万农户,其中贫困户1.38万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一举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

        河南泌阳县,发掘食用菌种植传统优势,不断扩宽产业扶贫之路。仅2016年,全县就有1890户4367人依托食用菌产业扶贫甩掉了“贫困帽”。  2016年,全县共种植菌棒2.5亿支,比2015年多0.2亿支,产值由34亿元增加到40亿元,并带动了餐饮、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一年能为泌阳增收10多亿元。”2017年,又将4680户、16380人纳入食用菌产业帮扶计划。

        (四)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领头作用

        雪榕生物公司于2014年、2015年、2016年在贵州毕节市的威宁和大方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别投入资金4,000万元、36,567万元、56,905万元,建立了5个食用菌生产项目,包括威宁金针菇项目、威宁香菇项目、威宁杏鲍菇项目、大方海鲜菇项目、大方食用菌大棚项目,已实现日产食用菌110吨,包括金针菇90吨,香菇20吨,日产100吨海鲜菇与日产40吨杏鲍菇生产车间已在试生产。上述项目投产后,雪榕生物贵州毕节基地的生产规模、投资规模将位居雪榕生物六大生产基地之首。

        威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也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贵州省直管县试点,是贵州省最贫困的县之一,人口140多万,其中贫困人口24万。威宁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比较大,岩溶出露面积占65.4%,有专家通过对全国600个扶贫重点县的监测表明,威宁县在全国属于极强生态脆弱区,资源匮乏,缺土缺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做产业难。

        雪榕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工厂化种植食用菌,生产模式具有不在土壤上种植、对土壤没有要求的特点,生产不受制于威宁县的自然条件,实现了“不与粮抢地、不与地抢肥”的集约生产。同时,由于威宁县处于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冷凉气候非常适宜各类食用菌的生长,在威宁的高海拔地区建设食用菌工厂可以大幅节约能源的使用。威宁县是人口大县,能满足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种植产业,符合威宁县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以及威宁县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的发展规划。

        2015年,大方雪榕和威宁雪榕累计招聘员工1,608人、雇佣专业合作社人员3,090人,完成产业培训4,698人,实现当地居民就业4,2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8人。2016年,大方雪榕和威宁雪榕累计招聘员工523人、聘用专业合作社人员3,855人,完成产业培训4,378人,实现当地居民就业3,8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5人。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所需员工90%为非技术工种,可以促使当地农民工就近就业,食用菌产业的大量用工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自投产以来,雪榕生物在贵州毕节地区已解累计决近6000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1/9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方雪榕和威宁雪榕周边村镇大多数青壮年现都留在当地安心就业,这也从根本上改善了之前留守老人、儿童的生存现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直接雇佣农民进入工厂开展生产之外,与当地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建立明确的契约关系,按合同价格收购。对于年龄偏大,无法进入集约型工厂工作的农民,通过产业培训机制,鼓励周边农民从事不易工厂化种植的品种。

        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帮助当地丰富产业结构,带动诸多新行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如纸箱厂、包装厂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工厂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批餐饮、超市等生活设施,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致富渠道,极大地改善了所在地的物流服务,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距威宁雪榕2公里的阳光新区、创业小区将陆续迁入威宁县异地扶贫搬迁居民约2000户,届时预计将产生约4000人的就业需求。

        辽宁省玄宇食用菌公司于2007年入驻兴城市华山街道开展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以食用菌产业为基础,依托食用菌产业各环节标准化体系,调整资金投入到扶贫实体建设上,共筹集资金13800万元完成了6个服务实体建设。通过产业标准化操作,提高了扶贫项目质量效应和脱贫成效,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了菌种繁育中心,通过树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复壮和筛选新品种,已驯化优良品种22个,年生产母种30万支、生产原种40万袋、生产栽培种120万袋,保证了农民食用菌生产种源的供应。建立菌包工厂化生产车间,年生产出菇菌包1550万包,解决了农户手工操作的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建立了产品加工基地,设有食用菌净菜、菌丸、菌饺、食用菌香肠、食用菌火腿5条生产线,年加工食用菌产品1.8万吨,解决了农户产品的回收和加工问题。建立了冷链物流配送,建有冷藏库和物流配送中心,购置冷链物流运输车,年装载量5.4万吨,服务于菌包、保鲜品、冷冻品的市场配送。建立了扶贫生产基地,建设食用菌日光温室大棚360亩,装配自动卷帘、自动喷水、生物防治、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无偿提供农户使用,解决了农户没有生产场所的难题。建立了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华山食用菌电商平台,通过线上交易、线下配送形成了通往城市市场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市场销售问题。

        2016年,华山街道共有贫困户607户,这些贫困农户没有生产场所和生产资金,还有一部分贫困户无生产能力,面对这些扶贫越来越难的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又投资3300万元,建造占地640亩建设面积214亩134栋现代化扶贫生产基地,2017年3月陆续投入生产,到目前已帮扶贫困户65户,贫困户入棚经营后,每批收入4000多元,每年栽培3-4批收入在15000元至20000元;开展了由合作社社员骨干“一帮一”救助工作,已有44户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得到救助,每名社员每月从收入中支付救助资金120元,一年救助1440元,救助的贫困户救助资金+低保资金+农业收入超过3500元,达到脱贫标准。

        玄宇公司计划2017年帮助3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同时,先为农户提供菌包,回收产品时抵扣菌包款,让农户零投入。与贫困村合作,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每年为华山街道绿化村创收16万元,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项目支持,使绿化村有自己的产业收入,又能更好的带动村民致富创收。公司组建了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培训团队,自2014年至2017年共举办免费培训班7次,培训540人次。研发了《秸秆加工生产食用菌综合丰产技术标准》等,逐步突破秸秆平菇栽培、秸秆滑菇栽培、秸秆鲍鱼菇栽培、秸秆黑木耳栽培、秸秆灵芝栽培等技术,尤其木腐菌草腐化技术添补了国内空白,每年为全市用于食用菌生产节省木材上万吨,为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和转化开辟了新的渠道,这一技术在全市推广6600多户,累计创社会效益10多亿元。

 二、选择食用菌产业脱贫的主要因素

        (一)对市场的良好预期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快速增长,食用菌普及化、健康化消费成为常态,社会对食用菌产业发展预期看好。全行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明显增长,产业发展空间见涨。国际市场发展迅猛,一批企业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市场目标进一步扩大。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助推了产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受成本和利润双重挤压及发展壮大动力下,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对优惠政策和资金的良好预期

        发展资金和用地,对食用菌企业而言是永恒的饥渴,产业扶贫资金和用地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扶贫攻坚期间,各地出台了各项综合性的支农扶贫优惠政策和保护性资源利用的优惠政策,对企业而言是千载难逢。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适逢其时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各个科研项单位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成果转化需要综合条件,大规模的产业脱贫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完成第一轮“东菇西移”和品种调整之后,第二轮区域和结构的调整已经开始。

        (四)政府部门的推动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众多的种植当中,食用菌产业无疑是健康和绿色产业的典型代表,食用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较强,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趋势,食用菌园区化、工业化、小镇化等特点切合时机。

        扶贫脱贫的需要。产业脱贫需要短平快,而且风险相对可控,产业发展要有可持续性,食用菌正中下怀。同时,各地对涉农资金进行了整合,能够对引进的项目补贴和生产给予实际保障。

        宽松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边看边干边修正,保证了工作的快速落实。

        (五)产业模式成熟且可以快速模仿复制

        随着技术进步,食用菌产业对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的要求明显放宽。人工栽培食用菌对地域的要求不再苛刻,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模式化培训。生产设施和装备水平的提升,成套式、可拆装的设备设施的发展,为快速投产提供了条件。

        开放式的学习借鉴为模仿提供了便利。组团式、频繁化的参观学习和考察,可以快速借鉴成功经验,实现高仿真立体式的复制。而且,当前对技术发明、生产专利保护程度与能力还不高,市场的规范化不足,也为快速复制产业提供了便利。

        据香菇分会对福建省尤溪县调查,香菇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全县所占比重不断降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香菇生产逐渐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县内的福建马诗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创的香菇低海拨地区周年化生产模式,采用香菇不同温型菌株择优搭配、生态条件与新设备组合,新技术应用,实现香菇优质高效栽培和周年产品均衡上市。公司负责为农户代加工菌包、建设水帘式的养菌和出菇大棚、产品回收相关事项;养菌、出菇、加工、流通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环节,由农户负责实施。改变了一家一户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由低技术、低效益向高技术、高效益转变;由分散型、作坊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通过实施生产技术创新,通过采用水帘、设施温控技术,选用不同菌龄的新菌种,突破香菇低海拔周年生产技术瓶颈;通过栽培模式创新,采用层架栽培,改变传统的地栽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实现“菇上岸”,食品安全更有保障;通过合作模式创新,为农民代加工菌包、租赁大棚、产品回收,实现企业与农户共嬴。

        从2011年起,尤溪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四大重点产业,每年县财政预算1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对菌包生产企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设施大棚、水帘应用、试验示范等予以补助。2013年被省农业厅列为省级农民创业园,每年有500万元扶持资金,香菇企业是重点扶持环节。三年来,扶持相关企业250万元。园区内食用菌企业、大户生产用电按农业用电的70%收取,每年生产香菇企业可节约电费150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扶持项目资金390万元。

        据黑木耳分会调查,“十二五”期间,全国黑木耳产量增长了2.5倍,成为仅次于香菇、平菇的第三大主栽品种,对产业富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黑木耳栽培基地建设异常迅猛,发展势头空前。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佳木斯、牡丹江等市所属的30多个市县,吉林省的通化、珲春、蛟河10多个市县,以及辽宁的抚顺、丹东,内蒙古的扎兰屯、牙克石,陕西汉中,新疆乌鲁木齐、北疆山区等地,过去黑木耳栽培规模微小,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生产,几年时间异军突起,迅速形成了较大的基地规模。

        在产学研的协作攻关,先后开发了无筋、少筋、优质、高产的黑木耳菌种,丰富了菌种的品类;开展了培养基木屑的常规替代料试验,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做好后续准备;研发了可拆解黑木耳整体棚室、菌包传输机、自动装袋机、自动窝口机、自动接菌机、自动刺孔机等一大批新技术装备,精密性、实用性和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黑木耳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东北三省迅速涌现出一批黑木耳工厂化生产企业,佰盛、黑尊、三友、亮子奔腾等几家企业在制菌育菌乃至全流程生产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黑木耳加工品达到80多个品种。“十二五”期间,仅东宁县就先后与3个省(自治区)的7各县市区结为食用菌友好市县;向国内9个省(自治区)的29个市县和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韩国全罗北道派出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援助。全国各地也有1000多个团组前往东宁参观考察,东宁县热情接待,热心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三、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产能快速增长对市场的影响

        关于产业脱贫中全国食用菌新增产能情况,没有准确统计。根据我会及各省对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2016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596.66万吨,产值为2741.78亿元。比2015年的产量3476.27万吨增长了3.46%,比2015年的产值2516.38亿元增长了8.96%。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的基本情况的反映,应该能够体现出全国食用菌发展的概况和总的趋势。具体到某个地区、单个品种,情况各异,有增有减。

        总的看,2016年多数省市保持平稳发展,部分省区增长较快,全国总产量增长速度放缓。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的是贵州、陕西、吉林、湖北、广东、山西省,分别增长了126.34%、52.21%、20.97%、15.6%、12.17%和11.44%。由此可见,西部和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

        贵州省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原来产业底子薄,起点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统筹布局,狠抓落实。贵州省设立了“一县一业”产业扶贫子基金、农产品泉涌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全省现有71个县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进驻贵州,食用菌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陕西省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扶贫力度加大,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多数贫困县选择了以食用菌为扶贫产业,促进了食用菌产量、产值大幅增长。

        吉林省黑木耳产量再创新高,主要原因,一是其他行业企业转行到食用菌产业的较多,二是全省有八个贫困县将黑木耳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三是受2015年黑木耳价格好的影响,刺激了原有企业及种植户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全省香菇产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外地鲜菇大量涌入本地市场,导致本省香菇价格大跌,挫伤了本地种菇的积极性。全省平菇市场较为稳定,种植数量有所提高。受气候因素影响,野生食用菌产量有明显提高。

        广东省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的价格出现下滑并进入价格低谷。近两年,多种食用菌价格有所上涨,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了商机,一些上市公司在本地投资建厂,有的接盘了老企业,有的对生产品种进行了调整。总体看,工厂化生产逐步增加,食用菌的产量继续增长。受环保政策影响,广州附近的全省最大草菇产区拆迁,本地草菇产量锐减。

        山西省食用菌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香菇、双孢菇和杏鲍菇,其中香菇增产23120吨,双孢菇增产7114吨,杏鲍菇增产1940吨。主要原因:一是本省冷资源气候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合反季节香菇栽培,出菇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底,销售价格平均达到12元/公斤;二是本省贫困县较多,食用菌成为脱贫的好项目,各市县的扶持力度较大,进一步促进了香菇和双孢菇的发展,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产香菇2500多万棒,新增双孢菇栽培面积52万平方米。吕梁市香菇的生产量2016年就比2015年增加了2000多万袋,共计2万多吨。三是山西凯盛公司投资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全面投产,山西宇昊公司投资建设的双孢菇种植的大型工厂化项目也开始投产,增大了杏鲍菇和双孢菇的产能。

        2016年食用菌产量下降的有12个省市,安徽省(-22.06%)、北京市(-18.53%)、浙江省(-14.41%)、天津市(-12.68%)、重庆市(-11.07%)、湖南省(-10.08%)、山东省(-4.79%)、上海市(-2.72%)、云南省(-2.55%)、甘肃省(-0.67%)和辽宁省(-0.29%)。

        安徽省产量下降的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价格不高,产区农户发展中药材、果蔬等其他高效经济作物积极性高;二是大别山等皖南山区等继续压缩传统菇类种植,大力发展灵芝、桑黄、蛹虫草等药用菌;三是由于物流提速,周边省份工厂化食用菌鲜品更加方便地进入本地市场。

        北京、天津和山东省受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影响,燃煤锅炉不允许使用,造成部分菇农停止生产,还有一些规模化的基地也停产或转移生产。

        浙江省表现为栽培规模、总产量、农业产值的“三减”。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生产面积7.59万亩,同比上年8.83万亩减少了14%;鲜菇总产量72.89万吨,同比上年84.8万吨减14%;农业产值56.98亿元,同比上年58.6亿元减2.76%。主产地金华市的生产量和产值有所增长,丽水、嘉兴、衢州等生产量和产值均有大幅下降。丽水市食用菌栽培总量5.79亿袋(折算),同比减8.53%,其中香菇3.66亿袋,同比减7.49%,黑木耳1.52亿袋,同比减10.50%。食用菌鲜品总量45.89万吨(鲜品),同比减6.9%;总产值26.62亿元,同比减1.05%。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提升改造标准菇棚,拆除老旧菇棚较多,散小户种植减少;二是种菇效益不高,主要食用菌产品市场价格仍然较低,市场销售不畅,影响生产积极性;三是连作障碍影响,黑木耳等烂棒率有所增加,影响商品品质。

        湖南省因前两年工厂化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2015年个别品种产量相对过剩并导致效益下滑,有些工厂化企业出现间断性停止生产。

        按品种统计,前7位的品种依次是:香菇(898.3万吨)、黑木耳(679.54万吨)、平菇(538.11万吨)、双孢蘑菇(335.22万吨)、金针菇(266.93万吨)、毛木耳(183.43万吨)和滑菇(177.1万吨)。排在前7位的品种的总产量占全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5.6%,是我国食用菌产品的主要品种。2016年产量在90-20万吨的食用菌品种依次是杏鲍菇、茶薪菇、银耳、真姬菇、秀珍菇、草菇等6个品种。

        2016年,香菇依然是产量最大的品种,产量比2015年的增长了17.17%。其中,河南省275.5万吨,占全国香菇年产量的30.67%。

黑木耳是第二大品种,产量679.54万吨,同比增长7.23%,黑龙江省293.3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3.17%,吉林省产量为168.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9%。

        平菇为第三大品种,产量比2015年减少了8.82%,山东省产量最大,共143.14万吨。金针菇产量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2.13%,其中,山东、江苏、四川3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   

        2016年滑菇产量与2015年相比增长228%,主要是河北省2016年产量140.7万吨,2015年产量是18.64万吨;2016年猴头菇的产量是17.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27.5%;榆黄菇增长了149.21%,山东省产量增长较多。

        2016年产量增加的品种还有:羊肚菌、牛肝菌、天麻、灰树花、银耳。产量下降的品种有:杏鲍菇、草菇、平菇、秀珍菇、松茸、茯苓和猪苓、大球盖菇、竹荪、北虫草和金福菇。

        从总的情况看,2016年食用菌产业继续保持产量增长和结构调整两大趋势,全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明显加快。在国家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食用菌产业发展首当其冲,西部、东北和华北地区增长幅度较大。受各地政策引导及市场和成本因素影响,东南部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香菇、黑木耳仍是发展的热点,羊肚菌等珍稀小品种的产量增长较快。食用菌的精深加工和三产融合发展能力增强,产品附加值增加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得到重视。

        反映在市场和流通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的地区差异、一个时期内波动成为常态,符合市场规律。食用菌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波动也可以引导生产,也必然会形成优胜劣汰。同时,在这个过程,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品种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公平性

        具体到食用菌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主要涉及到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用电、税收、信贷和资金奖励等。具体实施中,有的是通过培训、保险等形式,有的是用在政府管理、市场开拓和产业服务方面,相应的企业、合作社、菇农都是直接受益者。历史地看,涉农生产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的帮助是常态,现在有,将来仍然会存在下去。这是农业生产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扶贫菇”进入市场没有特别地贴上标签,一样地参与市场竞争。优惠政策、各种补贴所得,笼统地可以理解成间接地成为企业、菇农总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收入中的一个增量部分。  

        以云南省富宁县为例,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运行模式,使公司发展计划和基地发展计划相吻合,执行订单发展生产,将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紧密联合起来,增强产业凝聚力。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种植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或扶持专项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来,从而获得股金分红或直接参与管理种植收入。按每户种植一亩黑木耳计算,亩投入生产管理成本3万余元,亩产值达4万元,除去生产管理成本户均可实现增收0.8万元以上。

        同时,该县建立产业扶持政策发展机制:

        一是发放贴息贷款。2017年县政府筹集1000万元作为风险抵押金,撬动银行贷款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扶持适宜种植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乡镇每发展种植1亩食用菌给予2.5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每户扶持不超过2亩,贴息贷款不超过5万元,贴息期为3年。种植食用菌超过2亩的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可使用未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贴息贷款政策发展种植食用菌,即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5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每年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一年期满后必须代为其偿还贷款本金。

        二是黑木耳种植补助。2017年县委、政府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专门用于黑木耳种植项目补助。农户种植黑木耳,给予菌棒补助每棒0.3元;种植农户每种植1亩黑木耳配套建设一个菌棒培育房,政府给予每个培育房补助1600元。

        三是开展食用菌种植保险工作,在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种植农户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尽量为种植户减轻成本负担,解除了农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为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保驾护航。同时,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支持。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代表性,解决了贫困户自主生产无技术、无劳力、无资金的难题,也化解了各种风险。

        广西钟山县制定了相关脱贫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黑木耳1亩以上的贫困户,每1万棒菌棒(成本2万元),由县财政补助3000元、政府贴息贷款1.6万元、贫困户自筹1000元。县农信社贷款100万元给天怡公司建立菌棒生产车间;县财政整合资金100万元支持黑木耳种植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用于食用菌产业的贴息贷款达920万元,带动贫困户自筹30.6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可享受县农村信用社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贫困户将5万元贷款一次入股到黑木耳产业扶贫企业,入股期间每年可享受8%的固定红利4000元。目前,天怡公司已承接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600万元。公司以50元/公斤收购干黑木耳的方式,与全县12个乡镇签订种植黑木耳300亩,其中,贫困户170户种植200亩,非贫困户种植面积100亩。

        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里河林业局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对困难职工采取“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这个局确定了猴头菇、黑木耳、滑子菇、松杉灵芝、杏鲍菇等12个食用菌研究品种,并在培养基的制备、栽培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对比试验,总结了简易棚白桦短段木松杉灵芝人工栽培、工厂化吊袋滑子菇的生产等技术,研究了猴头菇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取得了4项自治区级科研成果,为林业局的科技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申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3项,争取国家资金280万元,成果转化率达75%。将食用菌产业园区生产的300万袋食用菌全部承包给职工进行培植,并将园区内的54个大棚无偿给职工使用。为增强帮扶效果,林业局对56户困难职工采取分类帮扶措施,给予实物和资金支持。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已有11个乡镇25个行政村195户贫困户832名贫困人口报名栽培食用菌79.4万棒,预计投入资金951.6万元,其中,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投入945万元。积极组织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解决发展资金困难的问题;选派技术人员到乡镇、村屯做好技术培训、选址以及设施建设等指导工作

        贵州玉屏县大力发展茶树菇,贵福菌业采用“三统一分”的生产模式,即“统一提供菌袋、统一提供技术管理、统一产品(含废菌袋)回收,农户分户进行出菇管理”的生产模式。茶树菇菌棒生产成本约3.00元/棒,每个菌棒产量1斤,贵福菌业公司以不低于3.50元/斤进行回收,利润每棒可达到0.5元以上,生产后的废菌袋公司以0.30元/袋进行回收,每个菌袋的利润可达0.8元,每个大棚种植8万袋左右,每个大棚年产值可达30.4万元以上,纯利润4万元以上。通过这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形成健全的利益连接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

        遵义市借鉴安龙县“1210”脱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每年租用2个大棚种植食用菌,两年收入可达10万元。提出全市食用菌产业三年累计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

        吉林汪清县天桥岭镇原来种玉米每亩地利润在1000元左右,现在改种木耳,每亩地增收1.5万元。这几年来,汪清县共扶持86个村开展木耳种植,实现产值8.25亿元。

        (三)产能增加对生产原料供应的影响

        木屑等原料供应紧张的问题由来已久,既有源头控制的原因,也有生产扩大的原因。过去依托本地林木资源发展食用菌的局面已经改变,一些没有资源的平原地区通过市场化引进、果树枝条的利用等各种方式予以解决。目前,新增产能相对集中在香菇、黑木耳,主要是市场行情和利益的引导,相应地,最终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调整。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香菇生产原料有50%来源于关中、咸阳、渭南等地的苹果修剪枝条及当地桑枝条等下脚料,平菇生产90%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等作物秸秆等,废旧菌包作为加温燃料、生产有机肥料等,每年可节约森林资源近1.7万吨。

        四川省广元市在现有原料林充足的情况下,依托300多万亩优质栎类木材原料,发展木质料食用菌,过去的5年,当地实现了产量翻两番的目标。

        广西那坡县百合乡桑蚕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乡桑园总面积达1.37万亩,每年冬夏两季砍伐的桑枝达2万多斤。为积极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该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变废为宝,将桑枝粉碎作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即“田―桑―蚕―菇―有机肥料―田”的循环模式进行生产,使桑蚕产业实现生态环保循环高效的发展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兵屯食用菌合作社建成了占地面积8.6亩的标准化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生产食用菌约8万棒,产值30万元,为亩桑再增收1000元以上。

        (四)“扶贫菇”能走多远

        从相关政策分析,各级政府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措施是非常周密而且具体,确保产业脱贫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不出现时过景迁和返贫的情况。

        今年,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这涉及全国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到2020年,贫困县将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选准选好产业,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避免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要在分析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其中,尤其强调了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同时,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积极培育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品质。

        (五)对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影响

        产业调整和发展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再发展并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与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相比,一些大型龙头企业抓住了产业脱贫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综合实力和产业规模较大、对市场的把控能力较强、能够立足于三产融合和长远发展。如湖北森源公司在贵州省的贞丰县,将产业扶贫与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一揽子解决安居、就业和致富问题。同时,立足于长远发展,建设食用菌线上线下市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乡村文化、养老设施等。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切实发挥好整合资源要素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为再发展提供新动能。产业集中发展,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会进一步推动食用菌的新品种驯化、菌种研制、投入添加品、培养基质、环控与信息装备、代料栽培和设施化生产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

        有利于引进新动力。涉农扶持资金、工商资本的不断投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可以带来新的组织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了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合作社等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了生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的调整,也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有利于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对相关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食用菌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强烈的亲和能力,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衔接特性,可以衍生出食用菌与光伏的有机结合,与林下经济的互补式发展,与农作物轮作模式的相互结合,与燃料能源、饲料供应、人类的主粮供应、建筑化工医药新原料的科学结合,整体上将对食用菌市场扩大和规模扩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防止出现政绩工程和烂尾工程

        扶贫攻坚政策性强,相关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风险也大。相关工作动用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和社会力量,工作中难免存在抓时间、抢进度、跑项目的现象。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产业脱贫为首要任务,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落实到位。要牢固树立法律和纪律意识,实现安全地发展。

        产业的持久发展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由市场作最终的裁定。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的调查研究,立足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市场风险的预防、预警和防范机制,把好事办好。

        产业脱贫攻坚要在实践中创新。各地已经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产业扶贫的典型。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要把产业扶贫的关键着力点放到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上,要让贫困群众在被拉一把的同时,心要热起来,身子要动起来,实现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股权体检

微信扫一扫

给你的企业做一次

更全面的股权健康体检

股加加,一站式股权激励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开启智能股权激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