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需要javascript支持,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广播媒介深度融合发展应审时度势——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

来源:广电实战|2019-07-17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频节目互联网视频

来源:V传媒

谅解通知:本专栏主播为广电实战研究员,非专业配音人员,不精准之处敬请大家宽容理解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历史悠久的广播媒介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广播媒介如何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保持自身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扩大影响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融合发展历程提供了很好范本。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互联网发展史”项目组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进行访谈,与她一起回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

总编辑王秋2018年荣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

1、广播媒介与互联网天然匹配

访谈者: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媒体“上网”是一种潮流。北京广播网是全国第一家地区性广播网站,其成立到平稳运行与我国互联网发展亦步亦趋,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广播网的建成过程。

王 秋:北京广播网是2001年8月22日成立的,我们最初是想做一个辅助广播工作的网站,能够把电台的工作动态、宣传动态,业务中的一些优质作品平移到网络上,这是初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网站满足不了听众:一部分听众已经有了在网络上面获取电台广播回放和点播的需求,互联网技术恰好可以帮助我们在这里有所提升。因此我们在网站的设计方面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首先是增加了BBS功能。2002年我们发现可以利用BBS跟听众互动,立刻就组织成立网络资料中心,负责将电台所有栏目组的音频内容转成文字,再粘贴上BBS,并依据内容跟网友互动。当时BBS最多能达到1万人同时在线。

其次是开始尝试视频节目。我们观察到在网上直接看到视频节目是一个趋势,所以2004年我们开始做视频直播,把电台直播内容视频化,从图片到视频都由我们电台独立制作完成。2004年底,我们把电台所有的直播间、机房都安装了视频设备,也招收了许多专业视频制作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实时看到电台直播间里的情况。一开始听众觉得很新鲜,但是看的时间长了,镜头老不切换,效果就不是特别好了。但我们在新媒体与广播结合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积累,因此逐渐开始承担一些大型电台宣传报道,比如奥运会、电台春晚、两会等等。

总编辑王秋主持“人民之托”大型系列访谈节目

访谈者:北京广播网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关注用户双向互动的大方向。基于这些变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新媒体建设方面还做过哪些有益的尝试?

王 秋:原先电台内容转文字或是电台节目直播视频,因为内容有些单调,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决定先开始做碎片化处理。文字和视频都进行再加工,变成短文字,重新起标题,对视频进行裁剪。内容多了之后需要找到一个平台展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跟技术部门洽谈,将这些频道重新整合,我们自主投资的网站“菠萝台”上线了。

“菠萝台”包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近600档直播和回放节目,网友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在我们的音频资料库里把电台进行任意组合,把喜欢听的广播,自行列出时间表和顺序,形成自己的专属电台,还可以把自己建立的电台分享给网友,打出的口号就是“我的电台我做主”。当时“菠萝台”是全国唯一支持多路广播节目混排、自定义各节目播放时间且节目内容实时更新的网络电台。借着“菠萝台”,我们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基础都整合在一起了。

这个思路在当时是很有价值的,2013年我们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科技创新一等奖。当时“菠萝台”积累了近四十万的网友,叫“菠萝蜜”,通过点播、流量已经产生了用户粘性,当时类似的APP都没有进入市场,我们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可以说,我们发现了互联网与广播在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上的天然互通,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媒介属性传播我们的电台内容,“菠萝台”的诞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2、广播媒介融合要有长远目光

访谈者:移动互联网对广播媒介的冲击是近年来学界、业界热议的话题,这一技术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实际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 秋:2015年我们网络电台的下一步发展面临战略选择:是选择转到APP,还是继续加大投入,把网站做好。最终台里决定用市场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成立了一支基金并分出来一个公司进行投资。那时候蜻蜓FM已经占据互联网音频产品市场的大半江山,但我们还是决定拼一下,电台毕竟是以声音见长的媒体,我们也积累了一些优质的音频产品与资源。

2014年11月由我们自主可控的微信、微博、抖音的贯通,形成多平台立体内容发布网络。

2015年我们电台建成了“秒拍等多家优质新媒体客户端紧密合作,一个集音、视、图、文的立体内容发布网已经形成。

北京电台新媒体矩阵

2018年11月8日,我们推出“听听FM”3.0版本。新版本从过去“大而全”的音频聚合平台改变为“小而美”的服务互动平台,以“把美好送到你耳边”为口号,更加突出优质声音与垂直服务相结合,主打广播电台、精品专辑、互动直播、用户社区四大版块,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音频服务客户端。借这次客户端的升级改版,我们还激励一部分主持人尝试以互联网思维制作原创音视频节目,让广播媒体在移动端更具吸引力,用垂直类节目精准定位受众。我们融合的思路是用互联网思维反哺广播,进一步提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互联网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它打造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访谈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直敢于在新媒体领域进行探索,在数次实践的基础上,您认为广播媒介应有怎样的融合措施?

王 秋:2000年初,我在《大陆传媒和网络的预言——敢问路在何方》一书中基于当时互联网发展的调查情况,对未来传媒业进行了展望。我们断定,未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一定不会以单一形式呈现,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时的环境看似网络依附于媒体,但是未来媒体一定会依赖网络发展。这些趋势很快得到了印证,我们也就如何促进广播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行了多次探讨,应该说我们目光一直放得很长远。

就具体实践方面,我们先在组织架构上做出调整。一方面保留北京广播网,将大部分的人员投入到北京时间APP进行合作,采用多流采集、多平台实时发布的系统,运用跟车或移动直播进行视频拍摄。

3、广播媒介未来还大有作为

访谈者: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已是大趋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未来在融合方向有哪些设计?

王 秋:广播开展媒体融合的实践虽然很早,推进速度却非常慢,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往前走。音频很容易与网络相结合,融合在广播行业实际上不存在太高的门槛,但主流媒体有坚守的底线与更高的标准,不会盲目跟从市场逐利,我们内容生产有明确的界限,这很难逾越。

还有一点,我们作为传统媒体进行融合的探索,不是整个跳进去,而是轻轻试水,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市场投入的确带有赌注性质,这背后的风险需要我们共同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去了解市场需求,对用户进行整合,以两年为期做短期目标,这样更符合现实要求。

电台从2016年开始研究如何做媒体融合,到目前已经确定两个大方向,一是做平台,二是做数据。平台就是开发讯听云,制作采编平台,类似“中央厨房”的雏形;我们还计划建设自己的数据库,负责收集用户信息。原来广播收听指标就是收听率,数据信息量比较少,分散在各个台和部门。现在有微信公众号的支持,我们可以定位用户群体。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把节目变成产品,把宣传变成服务,把听众变成用户。

媒体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我们收集这些数据除了用于分析,也希望能够在广告方面带来帮助。电台用户扩大确实有难度,我们目前能做的是利用数据库对用户进行分层,并针对这些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

访问者:近年来互联网音频类产品重新在市场活跃,您身在传统广播行业,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有何预测?

王 秋:音频产品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人们对于好声音的需求不会停止。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的音频市场,还是新媒体的音频市场,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至于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这是将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传统广播媒介生产的音频作品都能保证声音质量与内容质量,比如说我们的《长书连播》栏目,不是只把作品读出来,而是要再创作,用声音塑造形象,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达到享受声音的境界。而商业音频平台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声音产品参差不齐。短期内可以听一个热闹,但时间长了以后,用户为了追求更好、更优质的音频作品,需要付出相应的费用。

对电台来说,这批专业的、训练有素的人员,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平台传输,由他们提供的原创作品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无论商业平台还是传统媒体,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应该生产那些有文化品位、有信息含量、有内容享受、有音质享受的音频。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新媒体发展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71633001)的成果之一,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4期(总第418期)。

免责声明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广电实战 闫静

我们一起用学习改变广电命运

股权体检

微信扫一扫

给你的企业做一次

更全面的股权健康体检

股加加,一站式股权激励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开启智能股权激励之旅